前面和大家聊了孩子為什么總是夜里發高燒?后來有人在微信后臺提出來一個問題:物理降溫和使用退熱藥物為什么臨床上一般用38.5℃為界值呢?此次就來談一談。
1. 解決問題首先應該明確其出處
(1)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如果腋下溫度超過38.5℃,且患兒煩躁不安,應及時給患兒退熱治療。當體溫高于38.5℃時,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就會受到影響,引發各種不適,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昏迷、肝腎功能損傷,兒童還可能出現高熱驚厥等,這個時候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燒藥了。當體溫降至38.5℃以下,即可停用退燒藥。以下情況即使不到39℃也應治療,如患有肺炎、心力衰竭、心肌炎、先天性心臟病、癲癇等。
(2)2016 年版《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》指出:肛溫≥39.0℃(口溫38.5℃,腋溫38.2℃),或因發熱出現了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兒童,推薦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熱。
2. 現在關于發熱的最新的觀點是怎么樣的呢?
2020年《解熱鎮痛藥在兒童發熱對癥治療中的合理用藥專家共識》發熱的處理策略:根據發熱評估的結果,結合原發病,如需退熱治療,可選擇以下策略。
(1)藥物退熱:2月齡以上兒童體溫≥38.2℃伴明顯不適時,可采用退熱劑;高熱時推薦應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,不推薦安乃近、乙酰水楊酸、保泰松、羥基保泰松、吲哚美辛、阿司匹林、賴氨匹林、尼美舒利、氨基比林等其他藥物作為退熱藥應用于兒童,反對使用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劑應用于兒童退熱。(此處≥38.2℃指南雖沒有說明是腋溫還是口溫,但根據2016年指南應該是指腋溫)
(2)改善舒適度的護理措施:各國指南均不推薦物理降溫用于退熱,如乙醇擦身、冰水灌腸等方法,往往會明顯增加患兒不適感(寒戰、起雞皮疙瘩、哭鬧)。同時過度或大面積使用物理方法冷卻身體,反而會導致機體通過加強產熱(寒戰)和進一步減少散熱(皮膚毛細血管收縮,立毛肌收縮出現皮膚雞皮疙瘩)來克服物理降溫的作用。
對發熱兒童進行恰當的護理可改善患兒的舒適度,如溫水外敷兒童額頭、溫水浴、減少穿著的衣物、退熱貼、退熱毯、風扇和降低室內溫度等,這些方法均可通過傳導、對流及蒸發作用帶走身體的熱量,使發熱兒童感到舒適。
3.結合臨床專家對發燒的界定的觀點
“38.5℃是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和臨床經驗得出的。”青大附院院長表示,當人體體溫處于37.5℃~38℃時,細菌比較活躍,維持低熱對疾病有一定的好處。但是,隨著體溫逐漸升高,細菌變得越來越興奮,繼續放任不管的話,可引發孩子抽風,得腦炎,還會引起呼吸系統感染,如肺炎 、扁桃體炎等。
他強調,38.5℃的界限并非一成不變,也不能一概而論,還要因人而異,看個體的具體癥狀和表現。“一個人如果發燒到38℃時就開始上吐下瀉了,你還能繼續觀察,卻不吃藥不打針嗎?”
所以,“38.5℃以下物理降溫為主,以上用退燒藥”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較多指南與專家共識推薦的,是適用于98%的人,有些個例應排除在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