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女性朋友而言,月經不調的出現實在是太過常見,或是久盼不至又或是一直賴著不走,很多女性準備或是正在調經。
調經,指治療月經病的法則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:"凡醫婦人,先須調經,故以為初。"如因先病而后經不調者,當先治病,病愈則經自調;若因經不調而后生病者,必先調經,經調則病自愈。
月經的由來
女性的內生殖器官由卵巢、子宮、輸卵管構成。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,子宮和輸卵管則是生育器官,卵巢中含有幾萬個卵泡,每個卵泡中含有1個卵子。
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沒有功能。到了青春期,在腦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,不成熟的卵泡逐漸發育,同時合成雌激素。當卵泡發育成熟并排卵之后,卵泡壁塌陷,細胞變大、變黃,稱為黃體,它合成雌激素的同時還產生孕激素。
隨著卵巢的變化,子宮內膜受其產生的雌、孕激素的影響也發生相應的周期性變化。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,內膜細胞增多、增大,間質內小動脈變得愈加迂曲,呈螺旋狀,稱為增殖期子宮內膜。排卵后,卵泡塌陷形成黃體,分泌黃體酮,即孕激素。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,子宮內膜發生水腫,腺體產生大量粘液及糖原,內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,稱為分泌期子宮內膜。
如果排出的卵子此時受精了,則受精卵經輸卵管運送到子宮內發育,稱為妊娠,妊娠的胚胎組織合成一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,它支持卵巢黃體繼續發育;如果卵子沒有受精,在排卵后14天左右,黃體萎縮,逐漸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,此時子宮內膜失去此兩種激素的支持,其中的血管收縮,內膜壞死而脫落、出血,形成月經。接著,即開始下一個月經周期。
因此,月經周期的長短,取決于卵巢周期的長短,一般為21-30天,但因人而異,也有23-45天,甚至3個月或半年為1個周期。只要有規律,一般都屬于正常月經。出血的時間一般為2-7天,每一次月經出血總量為30-50ml。有人認為月經量多于80ml即為病理狀態。
月經不調的病因
月經不調,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病,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,可伴月經前、月經時的腹痛及其他的全身癥狀。血液病、高血壓病、肝病、內分泌病、流產、宮外孕、葡萄胎、生殖道感染、腫瘤(如卵巢腫瘤、子宮肌瘤)等均可引起月經失調。分為月經提前,月經延遲,月經過多,月經過少,閉經五類。
影響月經的因素有:內分泌失調(主要是激素分泌失調)、子宮疾病、婦科炎癥、精神因素、情緒波動、環境改變、藥物影響、勞累、壓力過大及營養狀況等。如吃了避孕藥,或體內某些微量元素失衡,還有情緒不穩定等都會引起月經失調;長期出差在外,同樣會造成月經不調,因為月經是受時間環境影響的,生活環境不穩定,就是沒有性行為一樣會產生月經不調。總的來講病因可能是器質性病變或是功能失常。
月經不調的治療
傳統醫學辨癥施治,應用補腎扶脾,理氣活血法使氣血調和,陰生陽長,脾胃健,精血旺則流自暢。故多以理氣活血進行氣血調和為主,如針對需補氣養血、月經量少、色淡的中藥阿歸養血糖漿。
現代醫學則通過激素水平、生化指標、超聲等檢查確定影響月經失調的病因,進而對準病因治療。一般以血液和陰道生化指標及激素水平檢查較為常見,如需進一步明確確診的,則需超聲檢查相關器官(子宮、卵巢等)。激素分泌失調是內分泌失調的主要范疇,通過激素水平檢查即可明確。激素分泌失調,猶以孕激素分泌失調常見,通常可導致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閉經,以及生殖器官衰老所致激素分泌不足,進而導致的絕經等。此類月經不調通過外來補充激素,如天然黃體酮栓調理自身孕激素水平,即可恢復正常,對于圍絕經患者還需聯合雌激素,模擬正常生理周期的激素水平,以便恢復正常生理狀態。
所以,對于女性朋友來講,每個月準時準量的大姨媽,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,也是大伙的追求,但都依賴每個女性自身生活健康自律。過健康自律的生活,讓一切來的剛剛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