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,對于中國醫藥行業企業、從業者來說,是一個嚴峻的考驗。
在4+7、醫??刭M、稅務核查、執業藥師掛證整治、DRGs付費等政策的多重影響下,醫藥行業高毛利在流失,洗牌在加劇,一批企業注銷、裁員、停產,轉型升級迫在眉睫。
如何去定義2019年的醫藥行業,它的關鍵詞又是什么?回顧過去一年的事情,終將給人們帶來啟迪,匯聚成前進的方向。
1、4+7威力釋放
盤點2019年醫藥大事件,沒有“4+7帶量采購”是不完整的。2019年1月,國家出臺了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,明確指導思想、目標和操作方法。到了9月,4+7帶量采購試點范圍擴大。隨后多省發布相關配套文件,山東、江蘇、江西、安徽、遼寧等地甚至把4+7外的產品和耗材引入到帶量采購中,地方版價格戰上演。
4+7帶量采購的威力直接呈現在“靈魂的砍價”上。這不僅是國家降藥價、促民生的重要舉措,更是藥企被迫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推手。此外,三明聯盟、深圳GPO、廣州GPO、上海GPO、廣西GPO等多重采購模式的聯合作用下,藥品降價依舊是大方向。
2、藥企裁員風起
今年以來,多家藥企解散銷售團隊,與“4+7”不無關系。一方面,入選品種無需再公關即可進入全國市場,原本的銷售人員要么轉型,要么轉到其他品線,要么就是被裁員。而未中標的品種,原有的市場份額將被中標品種擠壓,營收或將下滑,支撐營銷的費用將被縮減,在此情況下,銷售團隊同樣面臨著解散,另一方面,帶量采購給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公平的競爭機會,外企優勢有所下降,部分業務撤掉或調整,以應對市場的新變化。
3、財務核查風暴
2019年,康美藥業被曝財務造假,引發市場驚愕的同時,也引來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。6月,財政部下發通知核查77家醫藥企的財務問題,費用成本等成為檢查重點,延伸檢查關聯方企業和相關銷售、代理、廣告、咨詢機構,必要時可延伸至醫療機構。此外,上市藥企因銷售費用增長過快,甚至超過營收的增速而收到監管部門的問詢函和監管函,并要求說明銷售費用增長合理性等問題。
一時之間,醫藥界瑟瑟發抖,如何合規銷售,成為醫藥行業面臨的嚴峻問題。業界認為,通過核查風暴,一定程度上震懾那些通過財務造假、靠高回扣的形式來發展的藥企,打擊醫藥領域的腐敗現象,有利于醫藥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。
4、“封殺”醫藥電商
2019年醫藥電商的焦點,或許不在雙十一或者雙十二。今年以來,多家藥企發布文件,“封殺”醫藥電商,要求下游經銷商停止向網絡平臺供貨,其原因是“電商亂價”。
業界看來,醫藥電商與生俱來的價格透明、低價引流,沖擊了藥企原有的價格體系,乃至于銷售體系。醫藥電商的出現,給醫藥的銷售開辟了新路徑,給老百姓購藥帶來了便利,接下來,藥企、經銷商和醫藥電商之間的博弈不會停止,但是有合作空間。
5、“互聯網+”持續影響
2019年,國家明確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范疇。“互聯網+”醫療服務加快發展,多地出現處方流轉平臺。
而在藥品流通領域,作為全國性的醫藥行業第三方服務平臺,深圳恒合互聯與中國移動CA中心聯合研發的“001首營電子資料交換平臺”、“001首營電子資料交換第三終端版”小程序以及“電子檢驗報告收發平臺”正在助力醫藥行業創新升級。其中,單體藥店、診所、衛生室可通過“001首營電子資料交換第三終端版”小程序免費收發首營電子資料。
6、嚴查執業藥師掛證
2019年對執業藥師來說,可能是一個分水嶺。央視3.15曝光執業藥師掛證亂象之后,國家藥監局開展專項行動,嚴查零售企業執業藥師掛證行。隨后,一批掛證藥師被清理,藥店受處罰。正當大家以為執業藥師將更加值錢的時候,政策宣布執業藥師可以多點執業了。再加上藥品連鎖企業施行統一注冊執業藥師,連鎖門店負責人可以不再由執業藥師擔任,如此而來,執業藥師短缺問題得到了緩解,但是其地位又有點尷尬了。
7、醫藥領域迎來新法
12月1日,中國醫藥行業迎來大事,那就是《疫苗管理法》和新修訂的《藥品管理法》正式實施,這將進一步保證藥品質量,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和合法權益,保護和促進公眾健康。
8、GMP、GSP認證取消
新修訂的《藥品管理法》明確,不再受理GMP、GSP認證申請,不再發放藥品GMP、GSP證書。隨后,各省藥監局陸續跟進。業內人士稱,取消認證并不意味著監管放松,而是更加嚴格。原本GMP、GSP規定的內容還需要做,而且,以前的五年一大考,現在換成隨時大考,這意味著,藥企要時刻合法合規生產、經營,臨時抱佛腳的事情,一件都不能做。
9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
隨著新修訂的《藥品管理法》的實施,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走向全國。毫無疑問,國家的這一舉措,就是優化資源、劍指創新。上市許可和生產許可獨立,有利于藥品研發和創新,有利于提升監管效能,有利于厘清各主體法律責任。
10、零售藥店接入集采
“4+7”之后,醫院藥品出現洼地,藥店要想留住客源,藥價或許也要下調。但是,由于進貨渠道不一,藥店藥價難以和醫院藥價對等。
隨著山東、浙江、上海、廣東等省市對藥店醫保藥品集采,藥店端和醫院端的藥價有了走向統一的可能性。不過,業內人士稱,此舉難以磨平院內外藥品價差,就算統一到采購平臺上采購藥品,藥店盈利仍靠進銷差價,而公立醫院則靠醫療服務。
總的來說,國家對醫藥行業的態度是加快創新藥上市,加快仿制藥降價。一方面,支持國內藥企研發,另一方面,抗癌藥零關稅,進一步降低仿制藥價格,同時運用4+7龐大的市場來壓低價格。在開往2020年的列車上,轉型陣痛、擁抱創新將是中國醫藥行業走向未來、走向國際的必經階段。